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昆明要闻
昆明要闻

昆明:天蓝地绿水清土净 打造宜人宜居“绿美春城”

来源: 昆明日报   2023-02-05 09:23   字号: [        ]

空气质量优级天数246天,稳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盘龙区、安宁市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蓝天白云刷屏市民“朋友圈”。

滇池全湖水质连续五年保持Ⅳ类,阳宗海水质稳定保持Ⅲ类,27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实现劣Ⅴ类水体清零。

恢复滇池环湖生态带6.29万亩,草海至三个半岛段37.1公里生态绿道基本贯通。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入选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和自然城市平台……

2月4日,昆明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昆明生态环保工作成绩亮眼。过去一年,昆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本底厚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加速成形,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宜居愿景照进现实。

一年之计在于春。随着市两会的召开,昆明生态环保工作的新蓝图已绘就。昆明市将以蓝图为指引,持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让昆明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气质”创新高

“昆明蓝”成春城名片

提到昆明,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春城”,以及一年四季花香满城、绿树成荫的画面。社交媒体上,昆明频上热搜,而无论是鲜花绿树还是青山绿水,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色——“昆明蓝”。

定居外地的昆明人陈露最想念的就是昆明的蓝天白云。“每次在朋友圈看到昆明的蓝天,就会勾起我的思乡之情,回昆明都要好好晒晒太阳、看看蓝天。”可以说,“昆明蓝”不仅是春城的名片,更是每个昆明人的乡愁。

过去一年,“昆明蓝”又交出了优异成绩单。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100%,优级天数同比增加37天;空气质量污染综合指数2.65,首次降到3.00以下。昆明空气质量再创新高,多次上榜生态环境部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二十榜单。

“昆明蓝”是自然的恩赐,也是全市上下努力的成果。2022年,昆明市印发了《春夏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2022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目标任务》等文件,并多次召开调度会议,对全市春夏季及全年大气污染防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空气质量进行精细化分析,通过无人机、便携式监测设备等对污染物进行溯源,提出精细化管控建议。此外,积极推进预警预报机制建设,采取提前审批的方式为应急防控措施的落实赢取时间,在各市级部门和县(市)区的全力防控下,全年未出现轻度及以上污染天气。

水清地绿

“春城绿”成靓丽底色

滇池边,水鸟翩翩飞舞,在天空划出美丽弧线;湿地风光醉人,水中映着斑斓色彩。滇池畔、河道边、湿地中,处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

2022年,环滇池生态绿道建设加快推进,成为市民共享的又一生态福利。滇池绿道规划全长137公里,目前草海至三个半岛段37.1公里已经基本贯通,外海段约100公里已进场建设。环滇生态绿道建成后,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将给滇池戴上最美的“翡翠项链”。

滇池沿岸 183 个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卧龙浦古渔村、晋宁小渔村等成为网红打卡地,草海干沟尾被誉为昆明版“天空之境”。这个春节,到滇池周边的渔村看落日,成为昆明这座内陆城市的别样浪漫。“喂海鸥、看滇池、看落日,在滇池边可以一步到位。没来昆明前觉得这是一座内陆城市,没想到在这里感受了一把‘沿海’风情。”来自陕西的游客陈女士说。

滇池、阳宗海、牛栏江、螳螂川—普渡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呈现“水更清”的良好态势。过去一年,滇池全湖水质Ⅳ类,阳宗海水质Ⅲ类。全市27个国考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优良水体20个,优良率为74.1%;劣Ⅴ类断面0个,劣Ⅴ类断面比例0%。

过去一年,昆明市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1397亩。完成营造林55.29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38.52平方公里,让春城“地更绿”。此外,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排查整治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37家,完成涉重金属堆存废渣点位排查24个,完成尾矿库环境污染防治整改验收47座,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四季花开、草木葱茏,“春城绿”成为昆明发展的底色。

物种多样

入选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滇池畔的海鸥、自然保护区的黑颈鹤、森林公园的古树……这些自然界里的生物,成为市民、游客相机中的主角,构成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景图。

2022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走出昆明,亮相世界。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昆明再添世界级名片——入选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和“自然城市平台”。在全球诸多城市中,昆明为何脱颖而出?近年来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绩单,足以说明一切。

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召开以来,昆明积极建立健全法规、完善保护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执法监管,全力守护生物多样性安全,先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4662.53平方公里。全市建立20个自然保护地,约90%的重要生态系统和超过90%的国家一、二级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滇池金线鲃、银白鱼、富民枳等一批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重获新生。

数据显示,昆明共有9个植被类型、20个植被亚型、56个群系、118个群丛,分别占云南植被类型的75%、云南植被亚型的59%、云南群系的33%、云南群丛的56%。在物种多样性方面,昆明市大型真菌、地衣、高等植物、脊椎动物11个生物类群,共计6818种。拥有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73种,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植物53种,中国特有物种1764种。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昆明市打造宜人宜居“高原明珠、绿美春城”的要求,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内核是相通的,都旨在为人类和所有生物打造一个和谐宜居的生存环境。市生态环境局将以亮相世界为契机,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优化服务

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每天大约接多少件?”“近几年有没有收到办事人员相关投诉?”去年,市生态环境局多次采取不打招呼、不亮身份,以群众身份办事的方式,对市政务服务中心生态环境保护窗口开展“体验式”监督暗访。

这是市生态环境局优化审批服务的举措之一。过去一年,市生态环境局推出“企业环保服务局长接待日”制度、“环保审批顾问”制度,不断优化服务举措,为项目早日建成、投产提供要素保障。为进一步优化服务助推项目落地,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市生态环境局成立服务经济发展推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对省、市重点项目每两周调度一次,从行政审批、技术评估、县区联络等方面提升服务水平。服务“六稳”“六保”工作,共办理减免处罚案件615件,减免罚款金额8812万元。2022年审批环评文件722件,核发排污许可证652个,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478个。

此外,践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对西山、晋宁、宜良、富民、寻甸等县(市)区工业园区进行优化提升,对20个重点项目环评编制进行现场指导。完成了G85银昆高速寻甸(功山)至嵩明(小铺)段改扩建工程等重点项目的环评审批。在“当好排头兵”大竞赛活动中,市生态环境局新开工项目审批到位率排名全市第2名。

“软+硬”“柔+刚”“宽+严”,是环境保护工作服务企业的原则。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市生态环境局强化环境监管和执法,加大环境监管力度。过去一年,市生态环境局持续打造“绿剑”专项执法行动品牌,开展“绿剑—2022”专项执法行动,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时间,对滇池螳螂川、阳宗海、南盘江流域企业、“三磷”企业、医疗废物产生单位、餐饮聚集区油烟、噪声产生企业等进行靶向式、点穴式执法。开展了6个批次的“绿剑—2022”专项执法行动,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2022年全市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098件。

生态环保永远在路上

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物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为2023年昆明生态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2023年,昆明市将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确保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省会城市前列。打好碧水保卫战,确保纳入国家和省考核的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国家考核要求,保持国控断面劣Ⅴ水体清零成效,松华坝水库等7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切实提升水环境质量。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防治,抓好长江经济带尾矿库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环境监管等。

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帮助企业解决项目环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大企业污染防治帮扶力度,全力保障企业生产。加强执法监管,持续打造“绿剑”专项执法品牌,拓宽“绿剑”品牌效应。加大“12345”热线交办件办理力度,着力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推进33个反馈问题、1201个交办投诉举报件的整改和验收。

加强绿色创建,推进国家、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全力支持盘龙、西山、安宁、寻甸等县(市)区,创建国家、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继续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加快推进昆明市“无废城市”建设。做好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二期)工作。

此外,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发展新局面,讲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传播力、影响力。

新时代,新征程。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和宜人宜居“高原明珠、绿美春城”,以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董宇虹报道